香港公费医疗大变革!危殆免费,普通病人收费翻倍?
根据最新消息,急症室或将实施“两级收费制”,即危殆及危急病人免费,其他病人收费提高至300至400元,与私家诊所看齐。
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在香港市民间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变相加价吧?”
目前,香港公立医院的急症室收费为统一180元,无论是危殆、危急,还是普通病人,都是这个价格。
而新方案一旦落地,95%的求诊者都会面临涨价,也就是说,以后进一次急症室,很可能要多花一两百块钱。
这一改变到底合不合理?会不会影响市民的就医选择?未来,急症室会不会更加拥挤?这些问题,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香港的急症室早已不堪重负。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涌入急症室,有些是真·急症,比如心脏病发、车祸重伤...
但也有不少人只是感冒发烧、肚子痛,甚至只是因为私家诊所太贵,干脆去急症室看病。这种情况导致医院负担沉重,等候时间越来越长,医护人员压力山大。
当局希望通过调整收费,引导市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让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可以更快得到治疗。
但问题是,涨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一些市民组织对此表示质疑。
他们认为,提高急症室收费后,私家诊所可能会趁机涨价,到时候,市民想去私家诊所吧,发现看一次病更贵了;想回急症室吧,收费也涨了。
结果,大家还是会涌向公立医院,甚至可能“故意装病更严重一点,以便获得免费治疗”。
更现实的问题是,低收入群体怎么办? 300至400元的急症室费用,对于部分基层市民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如果因为没钱而延误治疗,病情恶化,最后还是得进医院,结果不仅病人痛苦,公立医疗系统的负担也更重。
还有人担心,新的收费制度会给前线医护带来更大压力。
现在的分流制度由资深护士负责,他们需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决定病人的严重程度。
如果判断有误,比如把一个实际病情较重的病人归类为“次紧急”,那对方就要掏钱,而真正有急症的病人可能会因经济问题而不愿意接受治疗。
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划?一旦争议变多,医护人员的压力只会更大。
另一方面,医管局前高层和部分医学界人士则认为,这次改革是必要的。
他们指出,香港公立医疗的财政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如果不调整收费,长远来看,系统可能难以维持。
的确,香港的公立医疗一直是“福利型”的,收费远低于成本,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医疗开支。
相比起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香港市民享受着相对便宜且优质的公立医疗服务。比如,住院一天只需100元,做一个CT扫描才几百块,而在欧美国家,这些费用可能要上千上万。
但问题是,香港政府的财政并不乐观,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就曾表示,政府希望通过收费改革“保障急、重、危、疾”,也就是说,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除了急症室收费,未来门诊和检查费用可能也会调整,比如CT、磁力共振等检查可能需要市民“共付”一部分费用,但急诊和住院检查仍然保持免费。
面对这一系列调整,市民的感受是复杂的。有人认为:“这其实是无奈之举,毕竟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去急症室‘蹭医疗’,真正急需救治的人反而可能得不到及时治疗。”
也有人表示:“是不是政府财政有问题,所以开始从医疗入手‘割韭菜’?”
那么,这次改革最终会不会带来正面效果?市民的就医行为会不会改变?私家诊所会不会趁机涨价?
这些问题,可能要等到新收费制度真正实施后,才能见分晓。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在香港看急症,可能真的要“算一算”了——到底是掏300块进急症室,还是去私家诊所,或者干脆忍一忍?
这或许才是这次医疗改革带来的最大影响。
你怎么看?你觉得这样的收费调整合理吗?如果急症室涨价,你会选择去私家诊所,还是继续去公立医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