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货币互换成焦点:美国施压与IMF新协议下的阿根廷抉择
8日,阿根廷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了一项为期48个月、总额200亿美元的扩展基金协议,为深陷经济困境的阿根廷注入一剂强心针。但这笔资金很可能伴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条件,美国或会通过IMF施压要求阿根廷终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安排,此前美国拉美特使卡罗内公开表达这样的立场就是一个例证。在大国博弈和国内经济危机的双重夹击下,阿根廷政府正面临艰难抉择。
美国对中阿货币互换忌惮已久,要理解美国得这种焦虑,还得从美国如何建立美元霸权的历史说起。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通过与盟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在金融动荡时期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进一步巩固美元的主导地位。如今,全球64%的债务以美元计价,59%的外汇储备为美元资产,美元的霸权地位看似不可撼动,但近年来已经岌岌可危。因此,美国以其自身历史看待中阿货币互换其实不难理解。
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官员曾公开表示,中阿货币互换这种类型的金融合作可能削弱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其他国家提供美元之外的替代选项。但美国更深层次的担忧指向地缘政治,他们担心这样的金融纽带会进一步削弱美国在拉美的经济控制能力。
事实上,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的性质与美国的传统截然不同。美国的货币互换聚焦于汇率稳定和短期流动性,而中阿互换协议更侧重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阿根廷通过协议获得人民币使用授权,可直接在授权额度内用人民币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货款,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同时补充其外汇储备。据阿根廷央行最新数据,其24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占130亿美元,超过一半。这意味着互换资金已成阿根廷国际收支的支柱。
阿根廷与IMF的200亿美元协议将美国的霸权心态推向高潮。原本这项为期48个月的融资旨在帮助阿根廷应对外债压力和外汇储备短缺困境,可用于稳定汇率、偿还到期债务,缓解经济危机。但美国作为IMF最大股东,在达成协议前的敏感时机,由特朗普顾问抛出要求阿根廷终止与中国货币互换,作为美国支持IMF贷款条件,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如阿根廷不做出让步,这笔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可能受阻。
目前,阿根廷金融市场震荡不断,比索持续贬值,外汇储备降至近年低点,国家风险指数在8日超过1000点,创下半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反对派继推动参议院否决政府提出的两名最高法官提名后,8日又在众议院推动成立调查加密货币骗局特别委员会,要求内阁首席部长经济部长等一批内阁高官接受国会质询,这将严重影响米莱政府的执政能力。在此政经交困的形势下,美国就中阿货币互换为阿根廷设立条件,让米莱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迄今为止,米莱政府尚未就此作出直接回应可以应证这一困境。
对阿根廷政府来说, IMF的200亿美元是不可或缺的“救命钱”,但失去中阿货币互换支持,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货币危机。当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IMF资金只能在短期内缓解阿对外汇储备需求,降低其对货币互换的依赖,但中阿货币互换的灵活性是IMF的贷款无法替代的。中国作为阿根廷大豆和牛肉的主要出口市场,货币互换协议为其提供了贸易融资的灵活性。如阿方终止协议,将会损害双边贸易,恶化经济前景。
面对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在执政理智战胜意识形态的前提下,米莱政府应该不会完全屈从于美国要求,而是寻找折中方案。一条可能的路径是与美国谈判,保留中阿货币互换的核心功能,如贸易结算等,同时承诺逐步减少对人民币储备依赖换取IMF资金支持。另一种选择是多元化储备来源,如与巴西或欧盟成员国建立新的货币互换安排来分散风险。此外,阿根廷也可能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压力,如公开承诺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私下与中国协商维持货币互换的稳定性。如特朗普一意孤行,迫使阿根廷彻底终止与中国的互换协议,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央行储备骤减、比索崩盘、通胀失控,随之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
阿根廷政府的抉择不仅关乎其国内政治经济稳定,还可能对拉美地区的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 如何在美中之间寻找平衡已成为米莱政府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