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专注一件事 “老粉匠”戴龙战粉香四方
“现在这一生产线已经是第三代设备了,一直在完善更新。”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板桥村,戴龙战和他的“老粉匠”红薯粉厂,又迎来了生产旺季。“一天能够加工10万斤鲜薯,生产1万斤干粉条。”
在戴龙战的记忆里,红薯粉条是他从小到大的“老朋友”。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会制作粉条,每年都能吃到他们亲手制作的红薯粉条。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传承,让他对红薯粉条有着深厚的情感。1990年,戴龙战来到丹江口,开始了他的小作坊式粉条制作之路。从1993年承包丹江口种畜厂红薯粉条车间,到2005年拥有自己的“老粉匠”红薯粉厂,戴龙战一步一个脚印,在红薯粉条制作领域深耕不辍。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选择竟让他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了35年。
建厂初期,戴龙战面临着诸多难题。资金紧张,让他在设备采购和工厂建设上捉襟见肘;设备陈旧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产能;技术也不够成熟,产品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稳定状态。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传统的加工技艺进行大胆革新。
从带着新鲜泥土的红薯到变为成品红薯粉,需经历精选、清洗、打浆、过滤、沉淀、晒粉、打芡、和面、漏粉、晾晒等十多道繁琐工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产品品质难以稳定。于是,戴龙战进行了创新改进,他只保留部分人工环节,通过人盯机器、机器运作的方式实现红薯粉条机械化生产。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人力成本,优化生产流程,还成功保留了手工粉条的独特风味,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在戴龙战的红薯粉工厂,记者看到,从红薯的清洗、粉碎到淀粉的提取,再到粉条的成型、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戴龙战自豪地说:“我们的粉条没有任何添加剂,完全是纯红薯制作,煮不烂、口感劲道,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品质,无疑是产品得以立足市场的生命线。戴龙战对此深信不疑,并始终将其践行在红薯粉条的生产过程中。在原料选择上,他选用本地红薯,这些红薯来自习家店镇的多个村庄。长期以来,戴龙战与当地农户建立起稳固且深厚的合作关系,不仅确保了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为工厂的持续运转奠定坚实基础,更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在晾晒区,阳光肆意倾洒,勾勒出一幅忙碌而有序的劳作画面。女工陈天荣正趁着大好阳光,熟练地晾晒红薯粉条。她在厂里务工三年,像她一样的村民有数十位。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戴龙战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他与专业的电商平台展开深度合作,自己依旧专注于擅长的领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红薯粉条的制作上,确保每一根粉条都承载着“老粉匠”的匠心与品质。
对于未来,戴龙战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在保证红薯粉条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红薯粉条的生产规模。同时,他还计划开发更多的红薯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他的心中,“老粉匠” 的征程才刚刚起步,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他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