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缺失?香港青年性伴侣调查引热议
而最近一项关于香港青年性健康及HIV的调查,却引起了社会热议。
这项调查由学生组织“大专同直联盟”与香港艾滋病基金会进行,调查组在10月向香港各大专院校学生网络发送网上问卷,成功收集530份回应!
在530位受访者中,约八成年龄介乎16至25岁,余下则26至29岁(15.1%)及30岁或以上(4.9%)。
这份调查,可以说问得十分详细,涉及性取向、性经验、性伴侣数量及预防措施上,当中某些数据更是令人以外!
先说说性取向。
有56.6%表示自己是异性恋;14.3%称是双性恋;12.8%承认是同性恋;3.8%称属泛性恋;1.9%称是无性恋,其他约一成不愿透露或称不清楚性取向...
单就调查结果来看,青年人性取向可以说是十分多元。
再说说性经验。
有近四分之一(38.1%)的受访者表示已有性伴侣,即202位。
其中,75%人士表示曾经拥有1至3位性伴侣;10.9%称曾有4至6位;3.5%表示曾有7至9位,余下一成人称曾有10个或以上性伴侣。
令人震惊的是:年青人性态度愈趋开放,安全意识却较为薄弱!
在这202位已有性经验的受访者中,52%表示进行性行为时,仅间歇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更有16.3%称每次均没有采取预防措施!
如果按照性伴侣数目进行分组...
28.6%曾有7至9性伴侣的受访者表明每次均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另28.6%则称少过半数有。
在曾有10或以上性伴侣群组中,9.1%表示每次均没有采取预防措施,13.6%则称少过半数有。
这也显示:在性伴侣越多的群组,每次采取预防措施的比例越低!
根据调查,拒绝保护措施的两大原因为:“影响性的愉悦”及“认为没有风险”。
在接受检测方面,73.8%曾有性经验受访者从没有进行HIV检测;9.4%表示对上一次检测已超过1年,3.5%表示半年之前,5.9%称在3至6个月,余下7.4%表示对上一次检测少于3个月。
而在70位男男性接触者、双性人、跨性别人士、曾光顾性服务、曾提供性服务及性伴侣数目4个或以的受访者,52.9%从来没有做过HIV检测,另11.4%称对上一次检测已超过1年。
在530位受访者中,55.7%人表示学校没有教授艾滋病知识;只有37.4%受访者知道感染HIV不等于患上艾滋病!
该报告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当代年青人如此开放,但安全意识却非常薄弱,亦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不利于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薄弱;认知有误区
比方说,社会多数人认为:只有男同性恋、滥交、光顾性服务才会感染,事实上亦非如此。
每季度,香港卫生署都会公布香港HIV感染及艾滋病数字,最新的数字公布为2024年6月30日。
如下表所示,本季中,HIV感染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包括:异性性接触、同性性接触、双性性接触。
另一方面,社会对HIV及AIDS的污名化仍然存在,大众误以为HIV是“绝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HIV 指的是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会透过体液在人跟人之间传染,攻击人类免疫系统,使其无法正常运作。
而艾滋病,指的是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感染 HIV 的人有可能得到的疾病。
感染 HIV 后,不一定会立即出现病征,因病毒潜伏期可长达十年甚至更久,如果HIV 感染者没有得到妥善治疗,其免疫系统损害会越来越严重,发展至第三阶段时,就会变成艾滋病。
换句话说,感染 HIV 的人并不一定会得到艾滋病,不过艾滋病患者身上必定带有 HIV 病毒。
比如确诊HIV的HIV社区倡议者Colby亦有在发布会现场分享经验。
作为男男性接触者的他,18岁就读大学时就发现感染了HIV。
他回忆当时对安全性行为知识贫乏,不知道可在哪里寻找到正确、全面和适合自己需要的性健康知识。虽然学校会提供性教育,但流于表面,提过进行性行为时需佩戴安全套,但当时年纪尚轻,又是“恋爱脑”,不懂得跟伴侣沟通自己的需要及界限,加上根本不知道“实际操作”,所以安全性行为措施不足而感染了HIV。
他其后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现身体状况稳定,能如常上班及进行社交活动。
调查团队建议:社会除了要提升对该两种病毒的认知,亦要加深对性小众的了解,消除对病症、性取向的偏见及歧视,增加他们进行HIV检测及治疗的意愿。
而社会及教育界亦不应再“闻性色变”,要积极、开放建立讨论“性”的空间。
有学者亦呼吁:性教育不必遮遮掩掩,扯开遮羞布才能更好保护。
主张推迟性活动,同时介绍使用安全套的“正面性教育”,已被证明在推迟初次性行为、减低性交频率等方面较“禁欲式性教育”有效,强调应对性持正面态度而非污名化。
最后,小编想问问大家:你对这份报告有何看法?你认为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评论区欢迎留言。